浅谈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自身修养发表时间:2021-04-21 10:09 一、思政课教师的品德修养 修养是指一个人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长期地、自觉地学习、锻炼、涵养和陶冶的过程,以及经过努力所达到的水平。思政课教师的品德修养是教师为形成良好道德品质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陶冶和自我锤炼的过程。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理想、信念和教养是其人格的外在表现,是对学生最有力的德行教育范例。高校思政课与一般的学科有所不同,一般的学科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而思政课是要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高校的学生是一群思维敏捷、求知欲强、可塑性强的年轻人,他们在与教师接触的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观察和模仿教师的言行。那么,教师的品德修养就应该放在极重要的位置,一个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没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教师是不可能教育好学生的。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许多高校对教师的招聘条件都是只看学历、学位、职称,甚至有很多高校只接受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但是一个教师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品德。一个没有良好品质的人即使有再高的学历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好教师。善良、正直、诚信、爱国、有责任心等等,只有具备这些优良品德和奉献精神的教师才能真正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以良好的品德修养成为学生的模范。 二、思政课教师的理论修养 高校思政课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思政课教师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充分了解客观世界本质规律、人类社会本质规律等内容,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原理,深刻领会阶级、国家、民族等问题,要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起源,法律与道德关系等内容,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项创新理论成果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这是教学的基本知识基础。此外,还要掌握一定的德育理论,了解德育教育的历史发展、方式方法等内容以及伦理学、心理学、生理学、管理学、语言学、美学、历史与现代科学等相关知识领域,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和外延。 思政课的教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理论知识大多是严谨而缺乏趣味性的。如果教师自己都不信马列主义,觉得“大部头”书籍枯燥无味,对自己讲授的课程缺乏热情,缺乏起码的理论素养,那么就肯定教不好学生。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曾指出:“要认真抓好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问题,真正让懂马列、信马列、有理想信念的教师来教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静下心来认真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领会其精神实质,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在讲课的过程中,用真心去讲授马克思主义,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最真实的理解教给学生,将理论真正运用到实践当中。 清华大学思政课因材施教 推马克思主义“慕课” 三、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素养 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具备奉献精神。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工作艰辛而繁重,它需要从业者具备真正的奉献精神。当今社会,人们生存的压力很大,许多职业人都将工作的直接经济利益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功利的思想、拜金的价值观念影响着很多人。追求好的生活环境、好的工作待遇并无可厚非,但是任何事情、任何工作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肯定是不行的,起码教师这个职业不应该如此。“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每天都做着大量平凡和琐碎的工作,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师工作的成绩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看到的,但是一个好的教师可以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教师的工作本来就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具备教书育人、敬业奉献的核心价值观。 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爱是教育的根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思政课有着典型的意识形态性,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师要更多地关心学生的精神世界,真正的共鸣是精神的共鸣,真正的成长是思想的成长。只有真正的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师才会将满腔的热情倾注到工作之中,教师才会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温暖的师生关系,以理解、尊重、信任为教育的出发点,在学业上、在生活中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分享他们成功的快乐与喜悦,同时也分担他们成长的烦恼与忧愁。 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不断改进创新教学方法。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性偏强,采用的教材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许多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照本宣科,从定义讲到定义,从理论讲到理论,这样既枯燥又抽象,学生不喜欢听也不愿意听。现在的大学生都是“80后”、“90后”,他们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善于思考。处在一个科技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通过纸质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他们每天都接受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他们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对意识形态的说教很反感,也很难接受“高、大、全”的理念和形象。因此,教师应当不断改进创新教学方法。高校思政课应当强调针对性,要真正对解决大学生成长道路上遭遇的理论问题、实际问题有所帮助。教师在课程设计上要做到与时俱进,可以通过资料拓展、热点追踪、案例分析等环节联系社会现实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给学生讲解、分析,还可以通过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开展辩论赛、阅读课外资料等环节,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寓教于乐,寓教于技,通过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更多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的过程是一个教师将自己的自我人格、知识文化、教学理念外化的过程,同样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进步的过程。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理论修养、职业素养,只有不断提升自身修养,才能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称职的思政课教师,才能让高校思政课真正成为一门启迪思想、感化心灵、让大学生终身受益的热门课程。
文章分类:
学校党建
|